扫描二维码可关注
中关村U30微信

扫描二维码可关注
中关村U30微博

2023年度优胜者

陈晓博:打造全水域战略科技力量的产业化之路

  当下,人工智能机器人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相对于空中飞行的高智能化无人机、地面上各种场景应用的智能机器人,在水面或水下工作的机器人还并未普及,特别是在中国,这一领域尽管需求巨大,但因为种种因素,面临着被国外厂商“卡脖子”的局面。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世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青年创业者陈晓博带领团队刻苦攻关,通过一系列产业化实践,一步步蹚出了中国全水域机器人产业的“希望之路”。


  大学里萌发的创业梦想
  陈晓博大学时就读于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人才的摇篮——哈尔滨工程大学,它的前身是哈军工的海军系。当时学校有一个与机器人有关的专业协会——E唯科技协会,第一天上学,陈晓博就被协会展示的各种机器人深深吸引。
  不久,陈晓博参加了E唯科技协会,并崭露头角,被选为协会主席。在E唯协会,他组建团队参与了一些机器人项目的研发和竞赛活动。在全国挑战杯、Intel嵌入式、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佳绩,尤其是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上,他和团队研发的水下机器人三度获得冠军。而在2009年比赛前,一家公司就已经向他们买了3台同款机器人。
  当然,有这样的成果也得益于学校的帮助。那时,学校科研项目走向市场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由企业出题目,学生做研究;二是学生根据市场需要自发做科研,再通过学校举办的项目推介会与企业对接。陈晓博借助学校搭建的这些平台和渠道实现了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也是在这期间,陈晓博萌生了毕业后创业的想法。基于对机器人领域全栈技术的渴求探索,后来他又硕博连读,并受国家公派,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去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习多智能体,研究多个机器人和无人智能体相关的控制决策。在这里,陈晓博扩展了国际视野,同时深切感受到我国与国外先进国家在机器人,尤其是水下机器人方面的差距“不在于技术性能,而在于产业化应用”。
  技术过硬,产品定位为全水域机器人
  回国后,陈晓博又陆续参加了不少机器人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到所做的成果缺少产业化量产,而做纯粹的科研并不是他的理想,于是去了一家上市公司继续做水体机器人,并在国防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8年5月的一天,他被通知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经过几年发展,陈晓博与多位联合创始人发起成立了世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目标是全水域应用市场。
  陈晓博说,水体机器人应用范围非常广,包括国防、应急、环保、航运、水利等。长期以来,相关装备在国内的产业化程度很低,而国外在技术和产品上又对我国“卡脖子”,面对国防、应急、航运、水利的巨大需求,国内水体机器人的产业化是很迫切的。
  新成立的世航智能公司的技术来自陈晓博和团队成员十余年的研发成果,在国内外处于较高水平。其产品主要分水面和水下两大类,面向水面的主要是无人艇等,可以用于国防和应急救援、水利、环保等方面,水下机器人则主要面向船体、大坝、海洋风电及其他海洋工程设施的检测维护、应急、清洁等。
  以航运为例,船只的水下部分常年处于水中,容易生长各种藻类、贝类等水生生物,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腐蚀船体,影响船舶航行的速度,在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运输时间和成本,也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对船体水下部分进行清洁,人工下水操作危险性高,效率低。采用水下机器人则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大量成本,而且不涉及人员安全性方面的问题。陈晓博表示,他们研发的水体机器人非常受欢迎,客户中就包括了中国远洋这样的巨型航运企业。“我们的水体机器人即便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也有着诸多的优势,而且一些技术细节,如相对位置定位等都要更好”。
  另外,针对特种应用场景,他们研发的水体机器人采用的是多控架构,即便主控制器或机器人大脑受损,仍然能在受控的状态下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完成既定工作。陈晓博说,航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向,他们的产品定位为全水域机器人,即江、河、湖、海等全部水域环境,都可以用到。


Copyright © 2015-2024 北京市海淀区优卅青年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39712号-1

技术支持:龙禧科技